更新时间:2025-08-31 09:03:01
根据现存历史资料,包括当时幸存的数座教堂与佛寺的记载、南京周边多个村庄清理尸体的记录、加上部分日军的忏悔录,以及日军大规模屠杀后河道被尸体堵塞、河水被染红的惨状,可以确证三十万这个数字肯定是只多不少的。而且为了能上映,更多惨绝人寰的暴行影片也是淡化过的。这么好的题材其实再怎么发挥也不会有现实来的残忍和震撼。(应该拍成纪录片,一点一点,大量文献资料,口诉解说堆叠,更能展现照片的传奇历史、日本人的虚伪残忍,战争阴霾下普通百姓的挣扎和民族性的觉醒)但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计还是过于简单单调:日本人单纯的畜牲,汉奸单纯的自私自利冷漠(除了没递枪那里还有点民族性、家国情怀的挣扎),而普通国人的塑造就只能沿着反方已有的人物模型上刻画出相反的正能量那一面。 影片在叙事层面,其泪点的设置、主角面临生存的选择,以及对日军残忍与冷漠性格的塑造,大致都能猜到故事走向。这种对角色的扁平化处理和情节模式化的构建,不仅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也简化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扭曲,使角色趋于符号化。影片最后的口号呐喊,虽震撼人心,但让影片从艺术作品的属性更多转向了宣传作品的属性,一部很好的反战电影变成了一部很好的反日电影。让百姓苦的一直都是战争、军国主义,而我们的对手也不会一直都是日本,反战、反军国主义应该比反某一个国家永远重要,看完后如果脑子里只有仇恨并想用影片中的方式反击回去,那这些照片传递出来的意义,我想,主角也是不愿看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从1991到2026,十二封信改写的人生轨迹(实际上是三时空)
下一篇:李米的猜想